刚刚 英镑急跌 这一市场暴跌超1300点
刚刚,欧市盘中, 英镑兑 美元急跌50点,刷新四日低位至1.2163。此前英国公布的4月零售销售数据不及预期,另外,英国央行副行长拉姆斯登在今日白表示英国央行很有可能在6月会议或随后推出更多量化宽松举措。
为何 英镑兑美元会下跌?
为何今日英镑兑美元承压下行呢?对此,FXStreet分析师Yohay Elam表示,在一个漫长的周末之前做空英镑/美元有三个主要原因。
原因一:糟糕的数据。此前英国公布的4月零售销售数据不及预期,数据显示,英国零售销售在4月份暴跌了18.1%,低于预期的16%,并且前值还进行了小幅调整。
对此,财经网站Forexlive分析师Justin Low表示:毫无疑问,这是英国零售销售数据中最糟糕的一次,可以看到,在封锁措施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影响下,消费活动大幅下降。
其实今日英国公布的数据都不如意,比如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在英国各地的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了856,500,另外,北京时间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通胀率大幅下跌至0.8%,至2016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这些均表示冠状病毒疫情对英国经济的冲击。财政大臣Sunak周二表示,英国经济料将陷入“前所未见”的衰退。
凯投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英国经济活动的下滑幅度将大于2008年 金融危机和19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下滑幅度。
原因之二:避险美元因市场情绪恶化而上涨。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对国际局势发表了相关言论,引发市场避险情绪上升, 美元指数刷新四个交易日高位至99.776,日内涨幅扩大到0.37%。非美货币则纷纷承压下行,其中 欧元兑美元刷新四日低位至1.0899,日内跌幅扩大到0.45%。
美元指数走势图
另外,贸易局势愈发紧张,也使得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
原因之三:英国央行副行长的宽松言论。北京时间15:00,英国央行副行长拉姆斯登发表讲话,拉姆斯登表示,还有很多空间进行常规量化宽松国债的购买;英国央行的设想只考虑了投资减少造成的损害,但资本和劳动力市场迟滞也存在风险。排除了购买指数挂钩或3年期以下 债券的可能 。
对于负利率,拉姆斯登表示,对负利率持开放态度是合理的,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英国央行对负利率的评论不是英国国债收益率变为负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对于利率问题,拉姆斯登表示,英国央行很有可能在6月份的会议上或随后推出更多量化宽松举措。
对于经济问题,拉姆斯登:最新指标显示,第二季度 GDP降幅可能略小于英国央行5月时的预估,但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市场情况比以前好了,但仍然脆弱 ,很明显英国经济的回升幅度不会像下滑那么大。英国央行在5月声明中非常明确表示,即便在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仍存在下行风险 。
在英国央行副行长发表宽松言论后,英镑/美元短线下挫。
此外,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在本周早些时候与国会议员讲话时,为设定低于零的借贷成本打开了大门。他的观点与 美联储的观点相反。利率差异使英镑/美元承压。
不仅是英镑,这一市场暴跌超1300点
今天暴跌的不止市场, 港股今天也跌惨了,亚市午后,香港恒生指数继续下挫,目前扩大跌幅至超过5%,跌超1300点。与此同时,MSCI香港指数一度跌超6%,势创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
当然大行情的不止的港股还有原油,周五中午,美油突然跌逾9%,具体为,在11:39,WTI原油下破32美元/桶,日内跌幅扩大至逾9% ;布伦特原油跌6.5%,报33.72美元/桶。
为何对于为什么油价近日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回调,不同的分析师看法各不相同。
分析师约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认为,近期 石油和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不应被视为表明冠状病毒危机最严重阶段已经过去的信号。考虑到供求状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原油的飞速反弹加大了出现回调的可能性。
理查森还指出,疫情后的经济可能不会如人们目前想象的那样美好,当人们的预期破灭,油价下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表示,该病毒可能使六千万人陷入极端贫困,该病毒的定义是每天生活费不足1.90美元。
据《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预计,到2020年世界经济产出将萎缩5%,这将消除过去三年中为减改善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状况所作的努力。
分析师Beno?t PELEGRIN表示,下周一(5月25日)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国庆节,传统上往往标志着该国驾驶季节的开始。很明显,今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当现实破灭时,原油和石化产品市场显然存在向下修正的风险。
还有分析师表示,油市仍然容易受到令人恐惧的第二波疫情和封锁的影响。Rystad Energy分析师Bjornar Tonhaugen表示,在最新的停工消息以及中东将减产的消息传出后,油价触底的可能性增加了,除非疫情第二次反弹,锁定浪潮再次来临。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4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