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专家解读:完善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机制

阅读 :

  作者|谢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9年第21期

  2014年1月,上海清算所正式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同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要求人民币利率互换实行强制集中清算。集中清算又被称为中央对手方清算,是指由专业的清算机构通过将自身介入金融市场的交易之中,成为所有交易参与者共同的中央对手方,从而担保已达成交易的最终履行。上海清算所对人民币利率互换实行集中清算机制,按多边净额方式计算各清算会员在相同结算日的利息净额,保证合约履行、完成利息净额结算,同时将清算会员间的信用风险转变为上海清算所与清算会员间的标准信用风险。

  五年多来,上海清算所的集中清算机制推动了利率互换产品的标准化,有效发挥了中央对手方风险管理优势,已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抓手;同时集中清算机制还强化了利率互换主流品种所参考利率的市场影响力和定价权,系统性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推动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规模迅猛增长,保障了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稳健发展。

  早在2006年2月,我国就正式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当时的交易采取双边清算模式,交易双方要进行逐笔结算和清算。为防范违约风险,交易双方在进行利率互换交易时要求对手缴纳保证金或占用授信,双边清算模式导致金融机构间授信资源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普遍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离不开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2014年上海清算所开始实行的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是金融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场外金融衍生品集中清算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集中清算机制推出以来,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5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名义本金规模超过8万亿元,为2013年的3倍;2018年,全年名义本金规模已经突破21.5万亿元;至2018年末,共有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集中清算。

  集中清算机制大幅减少了业务后台交割清算的工作量,促进了浦发银行自营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快速发展。集中清算机制推出后,浦发银行2015年人民币利率互换自营交易规模高达6800亿元,交易量在两年间增幅达300%。截至2018年底,浦发银行利率互换自营交易规模达7.86万亿元。

  具体来看,集中清算机制促进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繁荣发展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在其提高交易运行效率、降低交易风险、减少场外交易对商业银行资本的占用以及提升监管效率等几个方面。

  一是净额交收提高了利率互换市场的运行效率。集中清算机制对会员交易资金进行净额清算,轧差出净额交收款项,减少交易机构资金交付的数量和金额,降低清算会员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易成本,并大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此外,上海清算所替代原始交易对手,释放清算会员授信占用额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金融机构间授信不足的问题,为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的增长提供了机制保障。

  二是中央对手方降低了参与会员的信用风险。上海清算所作为中央对手方,通过集中清算将清算会员之间的信用风险转变为自身与清算会员间的信用风险,实现信用风险的标准化、透明化;同时,通过保证金制度、盯市制度、违约处置机制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来降低结算交收环节的信用风险,并且在交易对手发生利率互换违约后第一时间阻断信用风险的传导,避免发生违约连锁反应,有利于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增强参与者的投资信心。

  三是集中清算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占用。在双边清算模式下,商业银行进行利率互换交易后,根据一定的风险权重来核算风险资产。各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总额有限,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模的提升。实行集中清算后,上海清算所作为合格的中央对手方,其风险权重低于普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达成利率互换交易后所需计算占用的风险资产也减少,交易成本降低。这使得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能够开展更多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市场透明化便利监管效率提升。传统金融衍生品场外市场一直存在着透明度差、风险隐患大、难于监管等问题。上海清算所引入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机制后,能够及时掌握该市场的交易结算数据,全面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第一时间获得利率互换市场存量交易的累计风险敞口并进行风险预警和管控,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从而保障市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标题:专家解读:完善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机制 - 人民币新闻资讯-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currency/rmb/127334.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