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央行最新报告 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

阅读 :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关于经济、物价、政策、包商银行处置进展、中小银行风险、LPR和MLF利率下调、人民币汇率“破7”、离岸央票、永续债,统统有谈。

  先看五大要点:

  1、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2、面对“两难”,把握好调控的度,用好结构性政策;

  3、LPR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

  4、接管包商银行及时“止血”,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体制机制问题;

  5、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完善在港发行人民币央票常态化机制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

  六提“通胀预期”

  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当前“猪通胀”到底会不会制约货币政策?央行在报告中给予正面回应。

  与前几期相比,此次报告对于物价的着墨明显增多,专门用了一个专栏(专栏4《全面看待CPI与PPI走势》)讨论物价走势及政策应对,全文上下更是六处提及通胀预期,明确提出警惕/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央行指出,2019年以来,CPI同比涨幅由年初不到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10月份的3.8%,PPI同比涨幅从4月份0.9%的年内高点逐步下探至10月份的-1.6%,对此应全面分析、辩证看待。

  关于CPI,央行指出,CPI同比涨幅走高,结构性特征明显,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2019年以来单月CPI同比涨幅有所走高主要受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所拉动,关系到居民“菜篮子”消费成本,须引起重视并妥善应对。

  关于PPI,央行指出,PPI低位运行,通常反映工业需求偏弱,但近几个月P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并不意味着存在显著的工业品通缩压力。

  央行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预计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翘尾因素对PPI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且更加稳定,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两者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

  央行在专栏4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促进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此后在展望中国宏观经济时,央行再次指出,猪瘟疫情等造成的供给冲击尚需一定时间平复,短期内消费物价仍面临上行压力,需持续密切监测动态变化,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趋势时,央行强调,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注重预期引导,防止通胀预期发散;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两难”局面下

  把握好调控的度用好结构性政策

  管理通胀预期固然重要,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增长更是当前要务。“既要、又要”的局面更加突出,平衡多种目标成为摆在央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为此,央行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

  “两难”局面下,到底应该怎么做?

  对此,央行提出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在调控方式上,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11月5日MLF利率下降,央行称,MLF利率下降促进市场风险偏好上升,提振了信心;这是金融机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降低的体现,有助于推动降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同时还指出,第三季度以来,在美联储等多国央行降息的背景下,央行以我为主,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继续稳定在2.55%的水平,稳定市场预期。

  在调控方法上,继续平衡好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从供需两端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缓解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举措包括:1、坚持用市场化改革方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银行更多运用LPR;2、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

  此外,央行强调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

  二是继续发挥各部门政策合力,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政策框架,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专注小微等实体经济金融服务。

  三是加大债券市场和票据融资的支持力度,运用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促进民营、小微信贷量增价降。

  此外,加大扶贫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支持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继续优化制造业、新消费领域、创业创新以及国家重大战略等的金融服务。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

  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央行指出,通过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市场化改革的方式促进降低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初步显现,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0.36个百分点。

  央行提出,下一阶段,将继续做好LPR报价和运用工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进一步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并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同时,维护好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

  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体制机制问题

  对于“包商银行事件”,央行指出,两部委5月份果断实施接管发挥了及时“止血”作用,制止了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遏制住风险扩散。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包商银行改革重组方案,积极推动包商银行改革重组。同时,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强中小银行股东管理和公司治理,推动中小银行健康发展。

  央行提出,要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

  离岸央票发行常态化

  2019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8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了7元,市场预期保持平稳。9月以来,美联储两次降息,美元指数走低,加之市场对中美经贸谈判预期改善,市场风险偏好上升,人民币对美元和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小幅升值。11月5日,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先后升破7元。

  央行指出,下一阶段,要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外,央行专门用专栏(专栏2《建立在香港发行人民币中央银行票据的常态机制》)讨论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票的话题。

  央行指出,央行票据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末以来,在外部冲击不确定性加大、影响长期化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内的央行票据在离岸市场激活,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的常态化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带动其他发行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央行票据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还可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李若愚王寅

本文标题: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央行最新报告 防止通胀预期发散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 - 中国人民银行动态-中国央行新闻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centralbank/pboc/128767.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